俗稱「菜市仔」面對大型超市、網上購物等消費模式的變化,傳統的公共零售市場逐漸衰落。縣、市政府試圖透過改造和啟用來保持當地的記憶,但多年來,一些成功和失敗最糟糕「蚊子市場」。
十年前,根據立法院的決議,經濟部提出「改善傳統市場管理,樂活菜市場競爭」,十年過去了,許多蔬菜市場仍在努力改變,尤其是農村蔬菜市場,經常因改造而改造「散市」,由於現有的消費習慣,舊市場周包圍「結市」,轉型尚未完成,導致了非法蔬菜市場的問題。
許多蔬菜市場建築陳舊,環境骯髒,交通混亂,轉型迫在眉睫。然而,由於人口外流、土地利用複雜、財力不足,轉型面臨著攤商的抵制。嘉義縣獲得經濟部的補貼,以促進「菜市場風華再造」,選了義竹、朴子等三處菜市場,因補助未持續,縣府及公所缺財源,營運每況愈下,部分改造後的菜市場甚至沒落到剩三攤。
成功關鍵:攤商共識與支援「蔬菜市場就像一棵老樹,葉子逐漸枯萎;要讓它再現,不要移植整個樹,應該仔細修剪老弱的樹枝,適當的施肥,然後給時間。」嘉義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侯嘉政認為,在不影響現有業務的情況下,應該從簡單的專案入手,讓攤商看到初步成果,然後逐步觸及棘手的改造專案。
侯嘉政應經濟部商務部的邀請,擔任傳統市場轉型計劃審查委員會成員,參觀並指導台灣數十個蔬菜市場轉型案例,深入瞭解供應商的艱苦經營、競爭壓力和想要改變期望。他認為,成功轉型的關鍵是獲得供應商的共識和支援。學者:避免預算壓力促進他說,轉型主體是供應商,大多數供應商老,學習新的商業模式,政府促進轉型,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建立供應商共識,從下到上建立討論平臺,在獲得大多數供應商數供應商的支援之前,移動不如安靜,以時間換取空間,避免在預算執行壓力下匆忙推廣。
他認為,如果地方政府打算解決多年的問題,它應該更加積極主動,政府將扮演火車頭,並結合各方的力量,「再現傳統菜市場的風華並非不可能。」據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統計,全國公共市場442個,其中台南59個,台北48個,台中、高雄、新北、桃園分別有42、41、34、15個,年營業額600-700億元,至少60萬人依賴市場,不包括上游供應商和中間商,迫切需要改善傳統市場。經濟部中央辦公室主任郭坤明表示,他正試圖將創新、青年和市場結合起來,扭轉骯髒和混亂的印象。
例如,在傳統市場的二樓,沒有人關心他,他轉向了長照據點和社群活動中心;鹿港第一市場等許多歷史建築無法重建,與健身中心合作發展為體育空間。閒置攤位以1元的低價租給年輕人,以鼓勵他們「攤兩三代」台中忠信市場和新竹東門市場都有成功的例子,為老攤位改造新形象。
此外,傳統市場位於各鄉鎮生活圈的中心,改造時引入「中繼市場」概念;板橋黃石中繼市場距離原市場約300米,寬敞、明亮、通風,消費者自然進入。經濟部還授權縣、市政府評估優秀的市場和攤位。三星以下由縣、市政府評估,鼓勵攤位改善商業環境,並嘗試引進「美學」,加強採光和通風「明亮」讓市場成為指標「煥然一新」。